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厂房租金上涨等多方面影响下,机器人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自2013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与此同时,服务机器人市场也开始迅速增长,清洁机器人以每年倍增的速度在普及,家庭娱乐用无人机在国内越来越受到欢迎,两轮平衡车性价比明显提高并逐渐被国内用户所接受,骨科机器人、胶囊机器人等代表性产品也已经在重点医院进入临床应用。
在市场需要增长的驱动下,吸引了国内众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的广泛参与,在机体结构、驱动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性能水平不断提高,为不同生产领域用户提供应用机器人系统成套装备的能力不断增强,用于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救灾救援、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也纷纷亮相,涌现了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机器人生产企业,我国机器人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16年4月27日,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随着机器人产业在我国迅速升温,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重招商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现象,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小、散、弱”突出,质量保障和市场公平竞争制度亟待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不足,自主品牌认知度低,推广应用难等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针对上述问题,《规划》提出“十三五”聚焦“两突破”、“三提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重点做好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的率先突破,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强化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推进应用示范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五项主要任务。
贯彻落实《规划》的主要任务,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遏制高端产业低端化发展倾向,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一是国家和行业层面要加快机器人标准及质量认证体系建设,通过行业规范条件,形成制度约束。二是各地政府要正确把握机器人技术和市场发展的规律性、客观性和方向性,清醒认识当地发展机器人产业资源禀赋,鼓励政策的着力点要向技术研发、人才聚集、差异化发展倾斜,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企业应着眼长远发展,增强技术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构建机器人创新体系
“创新驱动”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制造强国战略部署,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领域的重大共性需求,加快创建形成以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规划》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计划“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行业的机器人创新中心”,重点聚焦行业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和服务,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机器人专业研发设计人才,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在“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下,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的总体技术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工业机器人主要技术指标将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服务机器人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将取得突破,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也将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以上。
二、尽快建立健全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
质量提升,标准先行。一直以来,产品质量、可靠性都是制约我国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行业标准的缺失是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并不完善,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虽然在国际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但仍无法满足各产业发展对相关标准的需求。《规划》将加强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作为“十三五”时期机器人产业的一项重点任务,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内机器人标准化组织,按照产业发展的迫切度,研究制定一批机器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构建和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三、加快机器人检测与评定制度建设
要实现《规划》目标,提高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市场认知度,提升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并使其能够保持始终如一的质量水平,必须要建立完整的产品考核验证体系。目前,我国机器人行业虽借鉴电器产品的通用安全认证、防爆认证等评价指标,开展了某些性能评测研究,但由于缺少机器人产品及关键部件的标准规范和第三方认证机构,广大用户对自主品牌机器人产品的性能质量认可度较低,影响了推广应用。建立并完善以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为代表的机器人检验与认证机构,推动建立机器人第三方评价和认证体系,开展面向机器人整机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检测与评定工作,整机性能评价包括:安全、性能、环境适应性、噪音水平、电磁兼容性、可靠性及测控软件评价等;功能部件检测评定包括:零件质量、零部件安全及性能、噪声、环境适应性、材质和接口等。通过建立和规范国内机器人质量体系和标准,推动国内机器人产业向上游有序发展,指导行业开展有针对性、差异化的研发,实现超越。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还将在机器人标准的制修订、机器人及相关部件的检测、机器人检测仪器和设备的校准、机器人产品准入制度、机器人相关信息的发布和技术培训、机器人技术的国际国内合作等方面发挥作用,搭建为机器人制造行业、机器人应用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
四、着力推进典型行业示范应用
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尚处于较低水平,与工业强国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随着机器人在汽配、电子、家电、纺织、食品等工业领域,以及助老助残、公共安全、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我国人均拥有机器人的密度将大幅提高,预计未来10年间我国机器人市场将达到千亿元规模。通过典型行业示范应用,能够在各细分领域迅速形成示范效应,既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也有利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应用示范工程主要面向两个层面,一是着眼于国内智能制造和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需求,推动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半导体等典型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二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民生重大问题,推动服务机器人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力争在未来五年内“完成30个以上典型领域机器人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并形成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实现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为保证主要任务的顺利完成,《规划》从财税金融、市场环境、人才培养等六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1、是在央地统筹发展方面,国家层面将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各部门资源和力量形成政策合力;地方层面应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园区发展机器人产业集群。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一年,在《中国制造2025》和《规划》的支持引导下,在“政、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机器人产业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新的突破。
想要获取更多关于步进电机、步进电机驱动器等产品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请随时关注我们电机官网了解。您也可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们感受不一样的掌上体验。